requestId:68b1e4748792f6.07462215.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 壽小麗: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今天,我們繼續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自然資源副總督察劉國洪先生,國家林業和人形立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閆振先生,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吳海洋先生,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何廣順先生,請他們為大家介紹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我們首先請劉國洪先生作介紹。
2024-09-19 10:02:48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自然資源副總督察 劉國洪:
女士們、先生們,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感謝各位長期以來對自然資源工作的支持和關心!
黨的二十大以來,自開幕活動然資源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一是嚴守資源安全底線。我們聚焦耕地這個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推動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建立經濟獎懲機制,2021年以來,全國耕地總量增加1758萬畝,連續3年實現凈增加,遏制了耕地持續多年減少的態勢。特別是去年,南方省份凈增加739萬畝,扭轉了耕地“南減北增”局面。我們聚焦重要能源和礦產資源保障,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深化礦產資源管理改革,2021年以來,找礦資金投入連續3年增長,有力促進了礦產資源增儲上產。甘肅洪德發現超億噸級整裝大油田,鄂爾多斯發現我國首個千億方深層煤層氣田,四川雅江發現超大型鋰礦,云南鎮雄發現亞洲最大磷礦。
二是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我們深化“多規合一”改革,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總體形成,全國30個省策展(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總體規劃、83%的市級和84%的縣級總體規劃批復實施;長江經濟帶等國土空間規劃批復實施,京津冀、長三角、黃河流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土空間規劃正抓緊編制。我們持續優化規劃和土地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等“三大工程”建設,實施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服務新型城鎮化;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編制實施村莊規劃,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支持鄉村全面振興。我們大力推進海洋強國建設,2023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9.9萬億元,同比增長6.0%;持續推進大洋、極地科學考察,新建中國南極秦嶺站投入使啟動儀式用,“雙龍探極”取得新突破,中國極地考察走過40年歷程、成就斐然。
三是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我們落實全面節約戰略,強化建設用地規模管控和標準控制,2012年以來全國單位奇藝果影像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累計下降45%;推進綠色勘查開發,所有在產礦山涉及的125個礦種的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礦產三率”實現最低指標全覆蓋;探索海域分層立體開發,嚴格管控新增圍填海。我們強化自然資源要素保障,重大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用地用海應保盡保。黨的二十大以來,全國批準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1153萬畝、批準用海739萬畝,其中涉及4238個交通項目、281個水利項目、4588個能源項目建設。完成覆蓋約3/4全國陸地及主要島嶼的實景三維數據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提供空間地理數據要素保障。支持利用沙漠、戈壁、荒漠等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引導規范光伏項目用海,促進新型能源開發。我們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實施全國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化普查,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布局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完成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等256個重要生態空間統一確權登記,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中國山水工程”入選聯合國首批十大“世界生態恢復旗艦項目”。
四是維護資源資產權益。我們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路徑,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增加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財產性收入。我們著力提高不動產登記便利化水平,全國所有市縣實現登記、交易和繳稅“一窗受理、并行辦理”,一般登記和抵押登記5個工作日內辦結。我們強化法治建設,推進國家公園法、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法、國土空間規劃法制定,嚴格自然資源督察執法,維護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秩序和群眾合法權益。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自然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更好支撐高質量發展。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共同回答各位記者朋友的提問。謝謝!
2024-09-19 10:09:09
壽小麗:
謝謝劉國洪副部長的介紹,下面開始提問。
2024-09-19 10:09:33
總臺央視記者: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其中對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作出了系統部署。請問,自然資源部將推出哪些落實舉措?
2024-09-19 10:17:23全息投影
劉國洪:
謝謝央視記者關注這個問題。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城鄉建設發展離不開土地要素的保障。我們將按照三中全會部署,聚焦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沈浸式體驗在嚴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前提下,從三個方面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動城鄉土地資源更好地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第一,立足守住耕地保護紅線,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針對近年來耕地保護出現的新情況,把各類占用耕地統一納入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實行“以補定占”,強化省級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管控。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將耕地占補平衡作為省級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的重要內容,落實耕地保護經濟獎懲機制,真正做到讓保護耕地的地方不吃虧、讓保護耕地的農民得實惠。
第二,立足高效銜接宏觀政策與區域發展,完善建設用地管理制度。圍繞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等,根據各地資源稟賦條件和功能定位,進一步提升土地要素精準保障水平,讓優勢地區有更大發展空間。同時要圍繞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立新增城鎮建設用地指標與常住人口增加相協調的配置機制。
第三,立品牌活動足推動土地節約集約和高效利用,健全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政策體系。一方面,加快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進一步激活農村存量土地資產,保障鄉村全面振興用地需求。完善建設用地二級市場交易規則、交易服務平臺,促進存量土地使用權交易。另一方面,健全盤活存量土地的政策體系。加強規劃統籌,引導有序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完善土地收儲機制,更好發揮開發儲備、供應調節作用;加大政策激勵,推動土地混合開發、復合利用,探索用途合理轉換,總的目的是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024-09-19 10:17:41
中國財經報記者:
我們知道,項目的實施和建設都離不開土地,請問自然資源部門如何優化土地管理、保障項目用地需求,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考慮?謝謝。
2024-09-19 10:18:34
劉國洪:
這個問題請吳海洋總師回答。
2024-09-19 10:18:52
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 吳海洋:
包裝盒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近年來,自然資源部門在嚴守紅線底線、促進節約集約、維護農民權益的前提下,持續完善了用地政策,不斷優化土地管理,服務保障了黨中央奇藝果影像部署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重大項目的落地實施,有力支撐了高質量發展。
一是改革土地計劃管理制度,分類精準保障用地指標。我們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要素跟著項目走”原則,對重大項目用地“應保盡保”,由國家直接配置計劃指標。道具製作對其他的項目用地,實行了計劃指標的安排與存量土地的盤活相掛鉤的機制,就是我們常說的“增存掛鉤”,倒逼企業和地方節約集約用地。同時,我們還為每個省(區、市)安排了基礎計劃指標,保障省級黨委政府重大戰略、重大產業項目、重要民生工程用地的需求,對脫貧縣持續安排專項計劃指標、單列農民住宅建設的計劃指標,支撐鄉村的全面振興。總而言之,只要是符合規劃、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用地政策的有效投資項目,合理用地需求都能給予計劃保障。
二是優化用地審批制度,支持建設項目及時落地開工。加強部門協同聯動,做深項目前期工作,簡化建設項目用地預審,支持重大項目立項提速;對能源、交通、水利、國防等重大建設項目,出臺先行用地、臨時用地、分期分段報批等政策舉措,保障這些項目盡早開工建設。同時,督促地方廣告設計依法調整公布新的征地區片價,嚴格履行土地征收程序,落實征地補償安置,切實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三是簡化許可事項,促進營商環境改善。發揮“多規合一”優勢,推進“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改革,合并用地預審與規劃選址、用地批準與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土地核驗與規劃核實等事項。同時,規范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建設工程規劃許可、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等事項,推進規劃許可電子證照應用。加快推進不動產登記“全程網辦”,推動實現“交地即交證”“竣工即交證”。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優化土地管理,強化主導產業、重大項目要素支持,不斷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的精準性和利用效率,保障各業用地合理需求。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2024-09-19 10:19:10
光明日報記者:
我們關注到,國家公園法草案近日已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請問當前國家公園建設取得了哪些進展,下一步還將有哪些工作重點?謝謝。
2024-09-19 10:26:25
劉國洪:
這個問題請閆振副局長來回答。
2024-09-19 10:26:43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 閆振:
感謝光明日報記者的提問,也感謝您對國家公園工作的支持關心。大家也都知道,國家公園是“國之大者”,是我們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標志性的實踐成果。國家公園設立3年來,為將黨中央關于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轉化為制度規范,國家林草局會同有關部門加快了國家公園法的立法進程,目前,《國家公園法》草案正在公開征求意見,也希望大家多提寶貴的意見。
在立法過程中,我們也委托中國科學院牽頭,組織了第三方評估。第三方評估表明,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以后,我們的大熊貓、東北虎豹、藏羚羊等旗艦物種數量持續增長,國家公園生態系統質量穩步提升,應該說生態保護的成效非常明顯。今年以來,在各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又在以下四個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是資源的保護管理有了新加強。我們全面推進勘界立標,大熊貓、東北攤位設計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國家公園完成了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登簿,這相當于給國家公園上了“戶口”。另外,各地還通過土地置換、保護地役權協議等創新方式,逐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同時,我們在嚴格保護的基礎上,對于國家重大戰略、園區居民生產生活設施、生態保護修復等實行彈性管理。
二是監測監管能力有新拓寬。我們自主研發了中國國家公園感知系統并上線運行。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初步建成,據監測,我們園區內的梅花鹿、狍子等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比2017年體制試點時增加了一倍多,這也為東北虎、東北豹野外種群的穩定增長提供了充足的“食物鏈”。同時,也是為了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還建立了三級預警體系,在重點區位設置了物理圍欄。下一步,我們還將加強衛星遙感、臨空飛艇、無人機等新技術新裝備在國家公園監測監管中的應用。
三是園區伙伴關系有新進步。國家公園道具製作內共選聘了5萬多名農牧民在家門口當上了生態管護員,他們都是用心用情守護著家鄉的山山水水。各園區還積極推進生態旅游、差異化生態補償、入口社區建設等,多渠道增加當地的居民收入。
四是科技支撐能力有新提高。我們整合設立了大熊貓國家保護研究中心,正在推進建立東北虎豹、海南長臂猿國家保護研究中心,我們還聯玖陽視覺合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共建了國家公園研究奇藝果影像院,設立了國家公園藝術與設計中心,引進院士專家參與我們的保護科研工作,這也是搭建了一個高水平開放的共享平臺。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實行一園一策,用高品質生態環境大圖輸出支撐高質量發展。
謝謝!
2024-09-19 10:27:02
中國自然資源報記者:
近期上線的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里,逼真的場景采用了實景三維測繪技術。能否介紹一下實景三維建設和應用情況?我們也注意到,自然資源部正在推進實景三維中國建設,也請介紹一下有關情況。謝謝!
2024-09-19 10:30:20
劉國洪:
這位記者的提問很專業,我爭取盡量通俗一點回答您的提問。實景三維事實上就是采用我們現代測繪和地理信息技術,對現實場景實現三維立體、客觀真實、時序化的表達。我們近年來在部署推進實景三維中國建設的過程當中,按照精細程度,劃分了地形級、城市級和部件級這三種類型。地形級實景三維反映的是地形地貌、地理景觀,最大的用處是服務于宏觀應用場景。比如,我們修建高鐵、高速公路,在選線的過程當中,可以大大減少野外勘察的工作量,又能夠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城市級實景三維精細到房屋的三維形狀,最主要用于支撐城市智慧管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城市大腦”。比如,服務低空經濟,可以在實景三維這樣的環境下進行空域規劃、航線設計、立體導航、監控調度等。部件級實景三維主要面向精細應用場景,可以玖陽視覺為歷史建筑、文物保護等留下精細的“3D檔案”。比如,剛才您提到策展的《黑神話:悟空》運用的就是部件級實景三維,能夠為游戲者提供沉浸式體驗。
實景三維中國,是國家戰略性數據資源,也是一種新型的基礎設施,在數字時代,它的價值作用正在逐步顯現出來。首先是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我們基于實景三維,融合各類大數據,可以實現數字空間和現實空間之間的關聯互通,支撐低空經濟、智能駕駛、智慧港口、智慧農業、數字文旅等各類數字經濟發展。其次是服務高品質生活。我們基于實景三維,提供空間分析服務和高精度導航定位服務,可以幫助大家社交、出行、旅游、餐飲、購物等更加快捷方便、綠色環保。第三是支撐社會智慧治理。我們基于實景三維,整合疊加經濟社會和自然資源各個要素,可以促進各類資源在時空上更加精準有效匹配,推動各項治理更加精細,服務更加高效。所以說,實景三維、空間地理數據一直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日用而不覺”。
下一步,為了更好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我們計劃到2025年初步建成實景三維中國,之后還將不斷提升它的覆蓋度、精細度、新鮮度、豐富度,用實景三維中國支撐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人民美好生活。再次謝謝您的提問。
2024-09-19 10:30:34
新黃河客戶端記者: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增加,請問地質災害和海洋災害發生發展形勢有何變化?今后如何應對?謝謝。
2024-09-19 10:36:36
劉國洪:
這個問題請我們何廣順總工程師來回答。
2024-09-19 10:37:00
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 何廣順: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極端降雨這種現象已經呈現常態化的趨勢,我國地質災害風險加劇,海洋災害發生頻率增高。面對這種形勢,自然資源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動防范應對。
在地質災害防范方面,加強“人防+技防”監測預警,不斷提升基層的防災減災能力。圍繞人防體系建設,我們指導地方組織基層相關責任人、26萬余名群測群防員和專業隊伍加強培訓演練,對隱患點和風險區實施動態排查巡查,發現險情立即通過敲鑼、吹哨、預警喇叭等方式,組織群記者會眾轉移避險。比如,今年7月16日,在四川九寨溝縣一泥石流避險處置中,提前發現險情并及時轉移400多名群眾,避免了可能出現的傷亡。圍繞著技防體系建設,我們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的預警體系,在6.6萬余處重要隱患點安裝了北斗位移監測等自動化裝備。比如,今年7月19日,在云南芒市西山鄉滑坡災害避險過程中,監測系統提前1小時就發出了預警,及時轉移出30多人,避免了可能出現的傷亡。今年以來,全國各地已經成功預報地質災害550多起,及時組織6700多人提前轉移避險。與上一個十年相比,近十年間,因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下降了74%。
在海洋災害防御方面,針對海洋動力災害AR擴增實境,我們組織開展了風暴潮、海浪、海嘯、海平面上升等災害調查和風險評估,劃定海洋災害重點防御區。我國自主研發的“媽祖”系列海洋預報模式先后投入使用,在今年第11號臺風“摩羯”和13號臺風“貝碧嘉”應對過程中,我們預報的準確性和時效性都有了較大提升。針對海洋生態災害,我們采取源頭防控、前置打撈等措施,開展了黃海跨區域的滸苔綠潮災害的聯防聯控,今年滸苔災害對山東沿岸的影響為近年來最輕。與上一個十年相比,近十年間,海洋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失蹤人數分別下降了62%和85%。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完善災害監測手段,提高災害預報預警精準度和時效性,加強基層能力建設和人員培訓,持續排查整治災害隱患點和風險區,不斷提升防范應對地質災害和防御海洋災害的能力。謝謝!
2024-09-19 10:37:17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礦產資源的支撐,請問近年來在提高礦產資源安全保障能力、促進勘查開發綠色轉型方面采取了哪些舉措?
2024-09-19 10:39:52
劉國洪:
這個問題請吳海洋總師回答。
2024-09-19 10:40:07
吳海洋:
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近年來,自然資源部立足提高能源資源安全供給能力,大力推進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促進礦業綠色轉型發展。
一方面,我們扎實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不斷提高國內資源的保障能力。進一步強化基礎地質工作,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找礦靶區。我們加大了探礦權投放力度,鼓勵企業多找礦、找好礦、找大礦。2023年全國共出讓探礦權459個,同比增長26.8%;今年1—8月,全國共出讓探礦權868個,同比增長194.1%,其中戰略性礦產資源探礦權528個,同比增長254.4%。我們著力發揮財政資金投入引導作用,帶動社會資金參與找礦,社會資金在勘查投入中的占比也在不斷提高。同時,配合財政部將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方式由取得礦業權時一次性確定,改為主要在礦山生產時按包裝盒銷售收入逐年征收,激勵企業增加勘查投入。我們聚焦緊缺戰略性礦產,加強深勘精查,取得了一系列找礦成果。剛才劉國洪副部長也向大家介紹了一些情況,2023年,全國新發現4個億噸級油田和4個千億方級氣田,鎢、鉬、銻、晶質石墨、磷礦等礦產的優勢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鋰、鈷、鎳等礦產取得重大找礦突破,應該說,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需要的資源保障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我們全力推動綠色勘查開發,將保護生態環境融入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生態恢復全過程。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全面實施綠色勘查,在生態保護紅線內實行更為嚴格的綠色勘查要求,著力降低勘查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擾動;建立健全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體系,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推動新建礦山全面按照綠色礦山標準建設,生產礦山逐步改造達到綠色礦山標準。目前,全國已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超過1000家、省級綠色礦山超過3100家。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完善戰略性礦產資源探采供儲銷統籌和銜接體系,繼續深入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推動重要能源和礦產資源增儲上產,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2024-09-19 10:40:24
南方日報南方+記者: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近年來,在推進建設海洋強國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還將采取哪些措施?謝謝。
2024-09-19 10:45:17
劉國洪:
這個問題請何廣順總工程師來回答。
2024-09-19 10:45:43
何廣順:
謝謝南方日報記者的提問。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作出了戰略部署。近年來,自然資源部會同有關部門和沿海地方,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不斷推進海洋強國建設。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海洋經濟發展培育新特色。加強用海要素保障,推動養殖、風電等產業由近海走向深遠海,推動用海模式由平面向立體和復合利用轉變,2023年全國新增審批用海項目的數量和面積分別比2022年增加47%和26.6%。2023年海洋生產總值是9.9萬億,今年上半年海洋生產總值已經達到4.9萬億,同比增長5.6%。
二是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取得新進展。我們組織實施了“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生態修復、海岸帶保護修復、紅樹林保護修復等系列 TC:08designfollow